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01.
都安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卫星和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彩色增强显示的卫星云图、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0年5月31日22时至6月1日11时都安县出现的特大暴雨进行分析,发现这次暴雨过程由2个强降雨阶段组成,造成都安县特大暴雨的原因是1个形成于滇黔桂交界处的低涡在南移过程中,低涡东边缘对流强烈发展,对流云团主体移过都安而产生了强降雨,对应着这2个强降雨阶段,在卫星云图上分析出是由2个对流云团前后移过所造成的,在雷达回波图上可分析出对流云团中又先后有多个对流单体移过都安县上空,所以造成了这次特大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102.
三次超级单体风暴雷达产品特征及气流结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2002年9月27日、2003年6月28日和2004年6月24日山东部分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雷达观测分析表明是3次超级单体风暴所致,0927风暴尺度和天气现象次于0628和0624风暴.利用济南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对这3次典型超级单体强度结构、流场结构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地面中尺度辐合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引发了强对流天气发生;风暴形成阶段表现为不同的演变特征,0927风暴表现为多单体传播型,0628风暴表现为单体自身发展型,0624风暴表现为群发单体合并型;移动路径相似,都属于右移风暴,偏离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右侧30°-70°,移动速度约为风暴承载层平均风速的45%-70%;发展成熟阶段最大强中心高度表现不同,0927风暴位于单体底部,0628风暴位于单体中下层,0624风暴位于单体中层以上,最大反射率因子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表现也有差别,0624风暴最强,0628风暴次之,0927风暴相对较弱.风暴旺盛成熟阶段表现为典型的超级单体特征,有界弱回波区(BWER)和中气旋;风暴旺盛成熟阶段风暴垂直流场结构有相似性,低层气旋性辐合,中层近似于气旋性旋转上升,高层气流辐散;中层水平流场结构存在较大差异,0927和0624.风暴为双涡管式旋转结构,0628风暴为单涡式的气旋旋转结构.  相似文献   
103.
2008年7月14-15日,四川盆地西部"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在非典型热力条件下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其天气形势及温度层结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偏南气流及其风速脉动对暴雨产生具有重要作用.(2)暴雨开始于850hPa θse下降及大气层结为弱稳定的非典型热力条件下,但700 hPa θse突增使得700-500 hPa对流性不稳定层建立,从而利于对流运动发展;暴雨过程后期,因850 hPa和700 hPa θse急剧下降和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大,对流上升受到明显抑制.(3)低层θse锋区和水汽辐合对强降水具有指示意义,暴雨落区位于850 hPa和700 hPa θse锋区前沿,降水中心位于水汽汇合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104.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不同区域降水特征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对2005年6月19-20日的一次华南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表明,本次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于印度洋上的印度季风,另一个是来自于澳大利亚的东南信风.对不同暴雨中心的分析表明,福建北部的降水带为华南准静止锋锋面上的系统性降水,假相当位温的经向垂直剖面呈明显的Ω型结构,而广东河源附近的暴雨中心为暖区对流性降水,低层为强的不稳定.利用ARPS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锋面雨带主要来自于网格降水的贡献,而对流性降水主要来自于次网尺度降水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5.
Study of the total lightning activity in a hailsto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thunderstorm that developed over northeastern Spain on 16 June 2006 is analyzed. This severe thunderstorm produced hailstones as large as 40 mm and had a lifetime of 3 h and 30 min. Radar cross-sections show strong vertical development with cloud echo tops reaching an altitude of 13 km.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ghtning activity of this storm were: (i) a large amount (81%) of negative cloud-to-ground (−CG) flashes with very low peak currents (< 10 kA in absolute value), (ii) a very large proportion of intra-cloud (IC) flashes with an IC/CG ratio reaching about 400, (iii) a large number of “short” IC flashes (with only 1-VHF source according to SAFIR detection), (iv) a large increase of the −CG flash rate and of the CG proportion near the end of the storm. The rate of −CG flashes with a low peak current were observed to evolve similarly to the rates of IC flashes. Most of them have been assumed to be IC flashes misclassified by the Spanish Lightning Detection Network (SLDN). They have been filtered as it is usually done for misclassified +CG flashes. After this filtering, CG flash rates remained very low (< 1 min− 1) with +CG flashes sometimes dominant. All the particular lightning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the Severe Thunderstorm Electrification and Precipitation Study (STEPS) campaign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is thunderstorm could have had an inverted-polarity or complex charge structure. The maximum IC flash rate (67 min− 1) peaked 24 min before the presence of reflectivity higher than 60 dBZ. The IC activity abruptly de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when reflectivity was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The time of maximum reflectivity observed by radar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imes of reported hail at the ground.  相似文献   
106.
青草沙水库工程属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在施工阶段和运行期间,均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多、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大的特点。本文利用风险识别方法,对青草沙水库工程不同阶段的风险进行了识别。  相似文献   
107.
西南低涡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1981年7月11-15日的一次与西南低涡有关的四川特大暴雨过程中的湿位涡变化,发现湿位涡由负变正预示着暴雨的威弱和消失;同时利用湿位涡方程进行了诊断计算,结果表明:暴雨的发展趋势与位涡变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位涡变率的正负转换对预报大暴雨的形成和减弱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8.
The occurrence of rapid movement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subsurface stormflow on a large field plot in California is described. Concentrations of over 1000mgl?1 were recorded in storms of only low to moderate intensity. The observed sediment was composed of uniformly fine-sized particles 4 to 8 μm in diameter. The mode of transport seems different from processes previously reported. Differences in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in different events, levels of 137Cs on the sediment, and several other types of evidence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 was detached and entrained at the ground surface by raindrop impact and that the water and sediment flow occurred mainly through macropores in the soil. As conditions similar to those at the study site are not uncommon, it seems probable that the phenomenon may occur in many regions.  相似文献   
109.
一次切变线暴雨过程的诊断研究和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钢  张铭 《气象科学》2004,24(3):294-302
本文对1998年6月12~13日的一次长江中下游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并使用一个η坐标细网格暴雨数值模式对其作了数值试验。结果发现,与该暴雨过程相联系的β中尺度系统主要表现在低层的切变线及地面的β中尺度气旋,气旋的东移和发展引起长江中下游大范围强降水,在启动该场暴雨过程中,位势不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深厚的β中尺度“涡柱”是该暴雨雨团的明显特征;地形对暴雨的强度和范围均有重要影响,该切变线强度对暴雨过程的降水量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0.
一次冰雹风暴的CINRAD/SA产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2002年9月27日发生在山东东阿附近一次冰雹风暴发生、发展各阶段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反射率、平均径向速度等产品的演变过程。在风暴中, 观测到了低层前侧入流缺口、有界弱回波区 (BWER)、中气旋 (M) 等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中气旋在风暴中维持了约90 min, 通过连续时次各仰角高度风暴相对速度产品的分析, 揭示了中气旋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分析表明风暴跟踪信息 (STI)、冰雹指数 (HI)、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 (VIL)、中气旋 (M) 等产品对冰雹有较好的识别和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